HD-1 DAC專題報導:作者原文(上)
CatKing (貓貓站長)
2025/11/21 12:02 #1
大家期待已久的 HD-1 DAC 終於將在展完的那週生產完畢了~
經過站長一直不斷的催稿,終於在昨天收到了作者原文,這篇文章讓大家可以更深入的了解HD-1,除了能明白它的厲害之處,還破除了長久以來大家對R2R DAC的一些迷思,果然好文章值得大家的等待!
站長在展場與網友們一起搶先看,一致認為這篇精彩文章的含金量極高,值得花時間細細品味,好了,廢話不多說,大家快來看HD-1的作者原文!
站長代PO,本文作者:風清揚 <=(此乃筆名,不是華山劍宗那位...轉貼請註明出處,謝謝~^^)
USB DAC
講個故事吧!
很久很久以前,⋯全球兩大影音公司SONY和Philips 聯手打造製定了CD的規格,當時CD的碟片大小及播放時間,SONY和Philips 是一直爭論不休的,SONY當時的社長"希望"將整個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放進一張CD之中(果然是有遠見的社長),從此聽第九號不必正是爽的時候還要從舒適的沙發上爬起來換片(或換面),⋯但是這樣CD必須要有高達74分鐘的Play Time!因此CD的大小就必需從飛利蒲希望的11公分加大到SONY希望的12公分⋯而Philips當時並沒有生産12cm碟片的技術,除此之外,位元數(bit depth)也是問題,Phlips希望14bit而SONY則堅持16bit,兩大陣營爭執不休!當然最後是SONY贏了!
也由於一張CD比起一張黑膠唱片的播放時間還長,因此有一陣子CD總喜歡比黑膠多送個一兩首曲子(bonus tracks)來吸引消費者購買CD!
而最開始時的CD其實聲音並不好,也許是半導體的技術能力還不能夠支持Delta-Sigma 所需的製程,也許是理論還不夠完備,曾經聽過早期CD的人都知道:CD開始時,聲音是令人失望的。
然而隨著時間流轉,技術不斷精進,好的錄音數位化技術改善了CD的頻寬而且數位濾波器的效果也愈來愈好,加上Delta-Sigma 的理論發展成熟及半導體製程技術的進步,⋯CD播放器的頻寛才達到今天的品質!
在今天,隨便一台CD機或是藍光或是手機筆電都可以做到頻寛20Hz~ 18khz失真低於0.01%(@ 0dB)以下,您多花幾倍的$,也只是在小數點下面2位以後的數字在競賽罷了⋯⋯(您不會忘了喇叭單體本身的失真往往百倍於此)
30年過去了,您可發現愈來愈多的人不滿意這樣的聲音,要求更高的bit rate,或是回頭搞NOS DAC!甚至回去找黑膠唱片。到底聲音原來是什麼樣子?
那個曾經讓你感動不已的聲音哪裡去了?
我一直在使用一種很古老的DAC 晶片:PCM63PK,這是一種傳統的Ladder Type(姑且這樣稱呼) 的20bit DAC,製程貴,晶片面積大,而且還需要雷射去trim 以達到該有的規格。但是從spec來看,甚至比現今許多號稱是32位元的DAC還要好。想必當年BurrBrown 一定使盡洪荒之力來設計這個晶片!對照一下PCM63和號稱是32bit的PCM5122規格:PCM63的SNR和THD+N分別是116dB和96dB,而PCM5122則是112dB和93dB!PCM63全都勝!這不禁令人懷疑,所謂的32bit DAC 只是能夠"接收"32位元的格式罷了!其內部真正的訊號處理能力並沒有到達32位元的水準!如果真要達到32位元,其SNR必須要做到天方夜譚的192dB!
當然,規格並不代表聲音,否則,真空管擴大機早就淘汰!
PCM63的聲音那麼的好,根本不是現今的Delta-Sigma DAC可以比的!
以現今高科技IC製造技術生產的Delta-Sigma DAC, 也不知道為什麼,聽起來就是冰冰冷冷的,欠缺深度與空氣感,然而,因為IC便宜,這樣的晶片已經佔據了絶大部分的產品⋯從手機電腦電視藍芽喇叭到CD,甚至很多高價的DAC⋯好極了,大家的聲音都是一樣的。所謂的高價音響級的DAC產品,其實其核心技術和您電腦的DAC是一樣的,只是放在一個比較漂亮的外㱿裏面賣得比較貴,讓您在"主觀上"認為比較好聽而已!
現今的Delta Sigma 透過各種演算法把PCM 訊號轉換成1 bit的訊號,並且把取樣率移到MHz,做noise shaping 等⋯一路在作最佳化,在妥協 ,每一家晶片廠都想辦法在最小的晶片面積做到這樣的功能⋯一路的cost down。
而偏偏,好的聲音是需要成本的,就是要付出代價的。
記得MSB(超級貴的DAC品牌)曾花了很大的篇幅談為什麼要用R2R的Ladder type DAC,有興趣可以上網搜尋一下,看來德不孤必有鄰,很多人都覺得Delta-Sigma 的聲音不夠好。
BurrBrown 在PCM63之後持續開發了更高階的PCM1702,PCM1704等⋯24位元的傳統DAC,無奈成本實在太高,加上用量少(一萬美金以上的 high end DAC 一年有幾台呢?)終於也在2016年宣布停產。這樣⋯嗯!未來年輕人聽不到了⋯⋯
很多業餘的玩家想辦法自製所謂的NOS DAC,採用石器時代Philips 的Chip,像是TDA154x系列,老實說,這些DAC若沒有好好設計處理,聲音並不好,這是為什麼後來發展Delta-Sigma DAC 的原因!而且,這一類的IC早就已經停產多年了!不懂得網路上那麼多貨是哪裡來的?
由於CD的取樣率是只有44.1k,,因此若不經upsampling處理,其play back時會含有44.1k的高頻雜訊在其中,因此有必要加上一個濾波器以濾除之,這個濾波器必須要在20kHz保持平坦,但是在44.1k處要能夠衰減98dB以上,坦白説這樣的類比濾波器根本做不出來,因此早期的CD多用個3~4階的濾波器(太髙階數的濾波器不穏定而且相位移phase shift也很嚴重),由於衰減率有限,因此高頻從10kHz就開始慢慢衰減了,而真正要濾除的44.1k又濾得不夠多⋯這就是NOS DAC的標準聲音,高不成低不就!而且4階濾波器在音頻訊號內造成的相位移,也讓音場聽起來奇怪!
那麼不加濾波器會怎樣?不會怎樣!只是有44.1kHz的超音波訊號串入擴大機,影響機器的正常運作,輕則損害擴大機及喇叭,重則甚至傷害耳朵!⋯
直到Philips 開發出SAA7220 之類的數位濾波器,把取樣頻率拉到176KHZ,再餵給TDA154x,CD的聲音才"比較可以聽"!然而,176k還是不夠高,因此其後接的三階濾波器仍舊有高頻衰弱的問題⋯⋯從20kHz到176kHz只有3個倍頻,就算用三階的低通濾波器,也不過衰減54dB,不夠,而且也無法在20kHz保持平坦,再加上相位劣化的問題⋯
直到Delta-Sigma 的發展,一舉將sample rate 提到MHz以上,才算解決類比低通濾波器設計的問題。但是,Delta-Sigma 把PCM 資料,轉換成1bit的資料,如前所述,中間太多取捨…
在理論上用1 bit的PWM來取代2 bit的PCM資料,則此PWM(Pulse Width Modulation)必須要有四種不同的寛度變化來代表2 bit之00,01,10,11四種狀態,因此,PWM要取代3 bit就必須要有8種寛度,由此可知,如果是16 bit就必須要有65536種的寛度變化才行,而且是在1個sample 裏面完成(即44.1k),由此可以計算1bit PWM所需的最高頻率為:44100x65535=2.9GHz!!這還只是CD品質而已喔!
2.9GHz頻率太高了,做不到嗎?想辦法壓縮一下吧!⋯Delta-Sigma Modulator 因此誕生了,就好似把PCM轉成DPCM一樣,資料量壓縮了,但是也損失了細節!您認為從2.9G壓到2.9M,壓了1000倍,會完全沒有損失嗎?
分立式電阻元件組成部分R2R DAC :
這樣的電路架構幾乎佔據了目前市售R2R DAC的主流,這樣的DAC有什麼問題呢?
坦白講,有很多問題:
1,這樣的DAC失真及解析度決定與電阻本身的精確程度
目前市場上能買得到商業化量產的超精密電阻,其誤差大概是 0.01%。換算一下,大約只有13 bit而已,借用一些電路的技巧例如並聯,或是dCs採用Ring DAC方式,也許勉強做到16 bit ! That‘s it.
所以什麼24 bit或是32 bit的R2R DAC!聽聽就好切莫當真!
壞消息是0.01%的超精密電阻非常的貴,所以一般商用的機器都採用0.1%或者是0.05%的電阻..那麼只相當於10~11 bit,解析度和失真就更大了 ,但是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聽不出來的,不要對自己的聽力太有自信!
2,電子開關的內阻疊加了電阻的誤差!
24位元的R2R DAC需要用到96個電子開關,在線路上通常是採用LVC574之類的邏輯閘來取代電子開關,這個電子開關的阻抗疊加在精密電阻上的阻抗足以讓原本0.01%的精密電阻降為0.1%... 但是大家還是買得很開心,聽得很爽,所以再次証明THD不容易被聽岀來!
3,電阻的溫度飄移:
超精密電阻的溫度係數通常在10ppm/C 左右,假設電阻所在的位置有0.1 ℃的溫度誤差,那麼電阻值將會產生百萬分之一的變化,這個溫度造成的誤差將使得解析度無法超越20位元!而0.1°C的溫度差PCB上到處皆是!所以您會看到MSB的DAC都用金屬包起來以維持恆溫,這並不是爲了好看,所以..如果您的R/2R DAC看到上佰枚電阻散在PCB上,那麼PCB的溫差將會導致THD增加及解析度下降!
4,電阻產生的熱噪音:
如果R2R採用10k的阻值,在常溫27°C下會產生400nv的熱躁訊,這使得19位元以下的位元都處於被電阻熱噪音所掩蓋了,根本達不到24位元!
5,電源雜訊的影響:
由於R2R電子開關的一端幾乎直接連上電源,因此電源的品質非常影響聲音的品質,所以如果沒有好好處理電源,聲音就會變得很糟!
說了那麼多壞處,那麼R2R DAC到底有什麼好處?
最大的好處就是便宜,電阻多便宜啊,24位元的DAC,一百多個電阻就搞定了,多便宜啊!反正..您也聽不出來!您不會以為TI,BarrBrown是笨蛋吧!一個聲道一百多美元的晶片會被幾拾個電阻就取代了吧!
那怎麼辦?
既然TI大廠看不起高級DAC的市場,那麼我們就訂做自己的晶片!
因版面字數限制,後半段文章請見下集
HD-1 DAC專題報導:作者原文(下)
http://www.hitonaudio.com/forum_oneissue.php?category=diy&mi=4023
ALLEN550217 (ALLEN)
2025/11/21 12:36 #2
太屌了!竟然是訂製晶片!
BillChen (追殺比爾)
2025/11/21 12:56 #3
好文慢慢研讀中...這台HD1真的遠比我想像中還厲害
anthony (阿東)
2025/11/21 15:21 #4
受益匪淺,真的打破了我長久以來對R2R的迷思!
PINK (PINK)
2025/11/22 13:43 #5
已經訂了,期待趕快收到
EricLin (EL)
2025/11/24 21:48 #6
長知識了,這位作者不簡單!
此外,現場聆聽的感覺,這台DAC不單是DAC本職表現優秀,耳放功能也令人驚艷(感謝站長讓我試耳機),我認為整機價值遠超過它的售價。